話說封平和吞龍丹化龍,雖然留下母親一人,但是因為封平和以前依靠紅寶珠為老百姓做了很多好事,治病救人,封平和母親附近的年輕人都對他母親很好,每天都有人輪流照顧封平和母親的衣行住食,直到老人家安享晚年,壽終正寢。當地的老百姓不僅給老人家養老,也給這個失去兒子的可憐母親送終。
封平和見百姓照顧自己母親到老死,內心感到安慰了很多。想著自己能變化成龍,都是因為吞了老龍的龍珠所致,而自己想當凡人。想在人間輪回的時候,能和自己母親再做一次母子,彌補前世沒有為母盡孝的遺憾。
西天佛國凈土中的降龍羅漢尊者知道封平和化龍之心念,知道封平和想把龍珠還給之前那個老龍。
降龍羅漢告訴封平和化成的龍,說之前的老龍早已經修轉為釋迦牟尼佛祖的弟子,出家修行成阿羅漢果,并且因為積累功德,努力修行,很快就成佛了,佛號叫龍尊王佛。
封平和聽說了,還是說自己想把紅寶珠還給龍尊王佛,哪怕他現在不是老龍,已經是佛了,但是珠子畢竟是之前從他那里得到的,不論他現在是什么身份,物歸原主是真理。自己做龍那么多年,也是經歷很多痛苦。
何所謂龍之痛苦?
龍縱然有非常大的神通之力和福報,但是在六道中,它依舊屬于畜生道的眾生。因為它擁有變化自在,所以可大可小,可令人看到,又可以不讓人看見。
在佛教的輪回觀念中,龍的生前多數是有修行的人。但是因為在修道的時“乘急戒緩”的原因,才墮落為龍身的。“乘”是大乘佛法的意思,“戒”是戒律的意思。乘急戒緩,就是說他雖然修行很精進,但是卻不守戒律。因為怠慢戒律,輕視佛法,輕視其他人和眾生,所以墮落到畜生道,而因為修行用功,所以又擁有神通變化。
人們往往覺得,龍非常的厲害,擁有諸多變化,可呼風喚雨,上天下海,來去自如。但卻不知龍也有四種苦要受。第一,它天生就被金翅鳥所克,常被作為食物被金翅鳥吃掉;第二,一旦要交合之時,就會顯露出蛇身;第三,在它的鱗片內,時刻有無數的小蟲撕咬它的身體;第四,為了避免被蟲子咬的痛苦,就要在沙子上打滾來攆走蟲子,但是卻又要承受被太陽和熱砂燙身的痛苦。
降龍羅漢知道封平和的心念,于是就施法讓已經變化成龍的封平和來到了龍尊王佛的面前,令封平和把原來的龍丹紅寶珠從身體里吐了出來。
當封平和把龍珠吐出來,交到龍尊王佛的手里的時候,封平和又從龍身變回了人形。但是因為失去龍丹,原本是凡人的封平和很快就變成了普通的凡人,瞬間經歷凡人的生老病死,魂入地府,再度輪回轉世。
此時,這一幕景象,被天庭上的金童玉女所見,心中甚為感動。
而封平和化龍的那個時候,與一只另外一只蛟龍成親為夫婦,文美人為他們在海底用水晶石建造了水晶宮。這便是最初龍王居住的水晶宮的處刑。
他們生下的龍子龍孫,有不服管教的,四處作惡。其中有另外一對蛟龍,四處作惡導致洪水泛濫,百姓愁苦不堪。帝堯命令鯀治水,鯀受命治理洪水水患,鯀用障水法,也就是在岸邊設置河堤,但水卻越淹越高,歷時九年未能平息洪水災禍。接著禹被任命為司空,繼任治水之事。
禹立即與伯益和后稷一起,召集百姓前來協助,他視察河道,并檢討鯀治水失敗的原因。禹總結了其父親治水失敗的教訓,改革治水方法以疏導河川治水為主導,利用水向低處流的自然趨勢,疏通了九河 。治水期間,禹翻山越嶺,淌河過川,拿著測量儀器工具,從西向東,一路測度地形的高低,樹立標桿,規劃水道。他帶領治水的民工,走遍各地,根據標桿,逢山開山,遇洼筑堤,以疏通水道,引洪水入海。禹為了治水,費盡腦筋,不怕勞苦,也不敢休息。
大禹親自率領老百姓風餐露宿,過家門而不入,整天在泥水里疏通河道,把平地的積水導入江河,再引入海洋。經過13年的治理,終于取得成功,消除了中原洪水泛濫的災禍。大禹因為治洪水有功,人們為表達對禹的感激之情,尊稱他為“大禹”,即“偉大的禹”。
在治水的過程中,大禹走遍天下,對各地的地形、習俗、物產等皆了如指掌。禹重新將天下規劃為九個州,并制定了各州的貢物品種 。帝夏禹王還規定:天子帝畿以外五百里的地區叫甸服,再外五百里叫侯服,再外五百里叫綏服,再外五百里叫要服,最外五百里叫荒服。甸、侯、綏三服,進納不同的物品或負擔不同的勞務。要服,不納物服役,只要求接受管教、遵守法制政令。荒服,則根據其習俗進行管理,不強制推行中央朝廷政教。
帝舜在位三十三年時,正式把天子位禪讓給禹。十七年以后,舜在南巡中逝世 。三年治喪結束,禹避居夏地的一個小邑陽城,將帝位讓給舜的兒子商均。但天下的諸侯都離開商均去朝見禹王。在諸侯的擁戴下,禹正式即王位,居住在陽城,國號夏 。分封丹朱于唐,分封商均于虞 。改定歷日稱為夏歷,以建寅之月為正月。《說苑》記載大禹“卑小宮室,損薄飲食,土階三等,衣裳細布。”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后面精彩內容!
大禹在位的第十年東行,到了會稽后去世(竹書紀年載為四十五年),皇甫謐認為禹享年一百歲左右。禹去世后,其子啟繼夏朝天子位。
啟統治期間,其子武觀時常作亂。《韓非子·說疑》說他“害國傷民敗法”,最終被誅殺。除了夏氏族內部的糾紛,為爭奪部落聯盟的主導權,亦常常與東夷作戰。
夏啟死后,其子太康繼承后位。太康沉湎于游樂和打獵,不理政事,在位期間,夏部族權威削弱,東夷有窮氏部落趁機西進。東夷族有位善射的首領羿(即后羿)。
后羿率軍從東夷屬地鉏遷至夏后氏的屬地窮石,與當地的夏人通婚,形成了有窮氏。羿在夏民的擁護下奪得了夏政。隨之太康投奔斟鄩的斟鄩氏。
后羿奪得權位后并沒有稱王,而是把太康之弟中康立為王。但事實上國事全由羿來治理。此舉引起不少部落的不滿。其中主持天象活動的和氏與羲氏公開反對。羿說他們廢時亂日,派胤率兵討伐羲和二氏,戰前作誓師辭《胤征》,在戰中取勝。
中康死后,其子相繼位。隨后投奔與夏同姓的斟鄩、斟灌二氏。從此,羿獨承王位。羿好射獵,不善治理,得權后,他像太康一樣,好狩獵而荒廢國事。他廢棄武羅、伯困、龍圉等忠臣,重用被伯明氏驅逐的不孝子弟寒浞。寒浞年少時因造謠惑眾被伯明氏君主所逐,后被有窮氏首領羿收養,成為有窮氏的一員,得到重用。寒浞勢力日益強大,后來趁羿在外射獵的機會將羿及其家人殺掉,霸其權、奪其妻,生下豷、澆二子。寒浞把戈封給了他的兒子豷,把封地給了他的另一個兒子澆。澆受父命率兵先后滅掉親夏的斟灌氏與斟鄩氏,殺了在斟鄩躲避的相。相的妻子緡當時已懷下相的兒子,她從墻洞逃走至其母親有仍氏家里避難,不久生下遺腹子少康。
少康長大后,為有仍氏牧正。澆聞訊后,派人追殺有仍氏,少康無奈投奔有虞氏(舜之后裔),作了庖正。有虞氏首領虞思膝下無子,僅有二女。他將二女許配少康,賜給他田一成、眾一旅,并把綸城交由少康管理。少康以綸邑為根據地組織余下的夏部族民眾,設官分職。派女艾到澆廷中密探,準備恢復夏室。
此時,躲避在有鬲氏的夏室遺臣靡得知少康準備奪回政權,親自帶領斟灌、斟鄩氏的殘余民眾與少康會師,聯合擊敗了寒浞。復立少康為夏后。而后少康滅澆于過,又派他的兒子杼滅豷于戈。至此,控制中原三代四后近百年的東夷族有窮氏覆滅,結束了四十載的“無王”時期, 后世稱“少康中興”。
通過太康失國至少康中興的這段敘史可以看到夏朝平定中原方國部落(尤其是東夷族)的歷程。
少康之子杼(也作“予”)承后位。他了解東夷對夏室的不滿,為了鞏固在東方的勢力,他把都城從原東遷至老丘。他重視發展武器和制造兵甲。文獻中常常有“杼作甲”、“杼作矛”的說法。他還派人討伐東部地區的東夷(山東南部、安徽北部、江蘇北部)。傳說其獲取了吉祥物九尾狐。夏朝的版圖在杼的統治下擴張到了東海(黃海)之濱。杼在位期間是夏朝最昌盛的時期。夏人對杼格外尊重,為杼舉行過“報祭”。
《國語·魯語》說道“杼能帥禹者也,夏后氏報焉,”認為杼全面地繼承了禹的事業。
杼之子槐在位時,東夷族與夏朝開始和平共處。其中畎夷、于夷、方夷、黃夷、白夷、赤夷、玄夷、風夷、陽夷,居于淮河、泗水流域的九個部落通常向夏后納貢祝賀。槐逝后,其子芒繼位。芒去世后,其子泄繼位。這期間東夷族與夏人逐漸同化。泄在位期間開始向西方發展。同時,他開始對順從夏室的方國部落封土封號。這便是數世紀后諸侯制的起始。泄逝后,其子不降繼位。他曾多次率兵征討西方的九苑。
不降死后,讓其弟扃繼承了后位。扃死,其子廑繼位。廑繼位后不久便病死,其堂兄不降之子孔甲繼位。他改變了夏禮中祭祀祖宗的傳統,開始著重恭順天帝。《史記·夏本紀》記述道孔甲“好方鬼神,事淫亂”。不少方國部落開始對夏室產生了不滿,但夏朝與東夷的關系仍然友好。這有可能是東夷與夏人的同化度較高的原因。
孔甲死,其子皋繼位。皋死,其子發繼位。這段期間,方國部落與夏室的關系惡化,氏族內部的糾紛也激烈化。從孔甲經皋與發,到履癸(即桀)內亂不止。
孔甲亂政后夏王朝的統治日益衰落。發死后,其子履癸(夏桀)繼位。桀善武,“手搏豺狼,足追四馬”[39] 。桀在位期間,夏室與方國部落的關系已經破裂。給夏上貢的部落不斷地減少。桀因此還常常討伐那些不順從的部落。
古文獻中說桀貪色,擊敗某個部落后會從那部落中挑選出所鐘愛的女子帶回宮作為妃子。《國語·晉語》提到的有施氏、《竹書紀年》提到的岷山氏、末喜氏都遭到了這種下場。其中末喜氏的妃子妺喜早已與伊尹結好,桀卻在洛把她奪走,伊尹憤怒中奔投了商湯。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夏桀的屢次征伐也惹怒了不少較有權威的部族。有緡氏(舜的后代)因不服順桀而被滅之。活動于今河南東部山東省西南部的子姓商部族正在夏亂這期間興旺了起來。桀又因商不服的借口討伐商首領湯并敗之。湯被囚禁于夏臺(一作鈞臺),隨后被釋放。除了夏室對外關系的惡化外,文獻中還提到了夏桀在廷內用人失當。
桀只顧自己享樂,不顧民眾疾苦,大約在前1600年,商部族首領湯率領著方國部落討伐桀。滅了親夏部族韋、顧、昆吾后,在倉皇與桀開戰。湯的勢力大,桀抵擋不過,邊逃邊戰,最終敗于有娀氏舊址。桀逃至鳴條(今山西安邑),湯追之,又在鳴條展開了大戰。桀再次被擊敗,被湯放逐于歷山(一作鬲山),與末喜氏同居,最后又跑到了南巢之山(今安徽省巢湖市)并死于此處(《淮南子·修務訓》稍有不同,說湯“整兵鳴條,困夏南巢,譙以其過,放之歷山”。
鳴條之戰夏室覆滅,在方國部落的支持下,商湯在亳稱“王” 。這樣,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世襲制政權夏朝滅亡,一說共傳13世 、17王,歷時約四百年。 亡國時間,約在公元前1600年前后。
商朝的王位繼承制度,前期為兄終弟及,后期為典型的父死子繼。商朝處于奴隸制鼎盛時期,成湯時期的國家權力已經初步確立,奴隸制的社會秩序亦已穩固。
奴隸主貴族是統治階級,形成了龐大的官僚統治機構和軍隊。甲骨文和金文的記載是已經發現的中國最早的成系統的文字符號。
商朝勢力范圍以內和以外分散有許多遠較商族落后的方國。其中最為強大的是西北和北方的舌方、鬼方、土方和羌方。考古證明商代遺址不僅分布在黃河中、下游,而且向南已達長江以南,向北則在長城以北的廣大地區均有分布。
商朝的建立,大大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使古代文明的進步獲得轉機。商朝建立以后,為了抵御自然災害,屢次遷都,經濟水平十分低下。但商湯吸取夏朝滅亡的教訓,廣施仁政,深得民心,商朝政權得到了初步鞏固。商朝的農業、手工業迅速發展起來。出現了黍、稷、稻、麥等糧食作物和桑、麻、瓜果等經濟作物,經濟發展加快,私有制度進一步完成,商朝走向了奴隸制度占主要地位的時代。歷史上把這一段時期稱作“商湯革命”時期。商朝確立統治,就在亳建都。
商湯建立商朝后,在位十三年便去世,外丙繼位。外丙在位三年也去世了,他的弟弟仲壬繼位。仲壬在位四年也死了。這時候由開國元老伊尹作主,由太丁之子太甲繼承王位。太甲繼位之初,由四朝元老伊尹輔政,伊尹連寫《肆命》、《祖后》等幾篇文章,教導太甲遵照祖先的法制,努力做一位明君。在伊尹的督促下,太甲在繼位后前兩年,其作為還過得去,但從第三年起就不行了,他任意地發號施令,一味享樂,暴虐百姓,朝政昏亂,又破壞湯制定的法規。伊尹雖百般規勸,他都聽不進去,伊尹只好將他放逐到商湯墓地附近的桐宮 ,讓他自己反省,自己攝政當國,史稱“伊尹放太甲”。太甲在桐宮三年,悔過自責,伊尹又將他迎回亳都(今河南省商丘市),還政于他。重新當政的太甲能修德,諸侯都歸順商王,百姓得以安寧。
太戊繼位后,啟用伊尹之子伊陟擔任國相。太戊后任用巫咸輔佐朝政,巫咸治理王家政事很有成績,于是寫作《咸艾》和《太戊》。《咸艾》是總結巫咸輔佐政事的經驗,《太戊》是記述太戊時期的歷史,二書現今均已失傳。太戊曾在祖廟稱贊伊陟,不把他當臣子看待。伊贊謙讓,于是寫作《原命》,希望太戊能發揚夏禹、商湯的王道。太戊在伊陟和巫咸的輔佐之下,本來開始衰落的商朝再度得以興盛,各諸侯紛紛歸順商朝,因此尊稱太戊為中宗。
商朝自商王仲丁以后,國勢逐漸衰落。當時廢棄嫡長子繼位制度,常擁立諸兄弟和他們的兒子繼位,他們常爭奪繼承權,造成商朝九代混亂,諸侯都不來朝見,史稱九世之亂。
這期間,商王朝曾多次遷都。《竹書紀年》記載,商王仲丁自亳(河南商丘) 遷于囂、河亶甲自囂遷于相。《史記》記載祖乙遷邢(河北邢臺),遷庇(今山東省菏澤市鄆城北)、南庚“自庇遷于奄”、盤庚“自奄遷于北蒙,曰殷”。
公元前1525年,相(今河南內黃)遭洪水,祖乙把國都遷到了耿(今山西河津),祖乙遷至耿的第二年,因發生河患,耿城被摧毀而遷都至庇 (今山東省菏澤市鄆城北) 。因其為都僅一年,近代史學界就把祖乙遷耿略去不談。但上述這幾個都城,它們與文獻中記載的名字是什么關系,學術界還有不同看法,只有安陽殷墟是盤庚以后諸王世的都城,看法一致。對商代歷史上多次遷都的原因,史學家們有不同的看法。但從《尚書·盤庚篇》中看到,遷都與內部的政治斗爭有一定關系。如盤庚雖然聲稱“視民利用遷”(為人民的利益而決定遷都),但對那些不聽命令的人,他發出了“我乃劓殄滅之,無遺育,無俾易種于茲新邑”(我要將他們斬盡殺絕,不讓孽種留在新邑)的威脅,反映了內部爭斗的激烈。
小主,這個章節后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后面更精彩!
商王祖丁死后,祖丁叔父商王沃甲之子南庚繼承王位。南庚死后,祖丁之子、盤庚的哥哥陽甲繼承王位。陽甲統治期間,商朝國勢繼續衰落。陽甲死后,盤庚繼承王位。
盤庚即位之初,商朝國都位于黃河以北的奄(今山東曲阜)。約公元前1300年,盤庚決定渡河南下,遷到商湯的故地亳(今河南商丘)定居。當時商朝已經五次遷都,朝廷居無定所。因此民眾相互慨嘆,都發怨言,不想搬遷。盤庚于是曉諭諸侯和大臣。于是渡黃河南下,遷都于亳(今河南商丘)。后來盤庚又遷都于殷,史稱“盤庚遷殷”。盤庚遷殷后,推行商湯的政令,從此百姓安寧,商朝國勢再度振興。故后世稱商朝為“殷”或“殷商”。
盤庚遷殷以后,王室內部的矛盾得到緩解,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盤庚被稱為“中興”之主。由于盤庚遵循商湯的德政,所以諸侯都來朝見盤庚。盤庚死后,葬于殷(今河南安陽),由其弟小辛繼承王位。小辛即位后,商朝再度衰敗。百姓思念盤庚德行,于是寫作《盤庚》三篇。
武丁是盤庚之弟小乙之子,即盤庚之侄,死后謚為高宗,所以他又被稱為殷高宗。他年幼時,小乙曾讓他到民間生活了一段時間,深知民眾生活的艱難困苦。他即位以后,兢兢業業、不敢荒寧,勵精圖治,決意振興大業。武丁任用刑徒出身的傅說擔任宰相,輔佐朝政。傅說盡力輔佐武丁,將商朝治理得很好。武丁利用傅說進行強化王權的同時,也在理論和制度上對采取了集中權力的措施。
武丁鑒于朔方、土方經常侵擾商朝邊地和屬國,甚至聯合威脅商朝西北邊安全,于是采取各個擊破之策,多次遣將發兵進攻,又親自統兵出征,終將朔方、土方征服。用長達三年時間平定鬼方。發重兵擊敗羌方,俘獲大批羌人充當奴隸。統兵南征,深入荊楚之地,擊敗荊楚軍,俘獲甚多。還出兵征伐夷方、巴方、蜀及虎方等。武丁對周邊方國、部族的戰爭,拓展商朝版圖和勢力范圍,促進中原地區與周邊部族的經濟、文化交流,使商朝成為西起甘肅,東至海濱,北及大漠,南逾江、漢流域,包含眾多部族的泱泱大國,史稱“武丁中興”。
武丁時期的文化遺存相當豐富,宮殿、墓葬、作坊等遺存都有發現。代表當時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的青銅業,有了突破性進展,如銅、鉛、錫三元合金出現了;分鑄技術已被廣泛運用;青銅器生產數量大增,還出現了司母戊大方鼎、偶方彝、三聯甗這樣的重器。武丁之世在青銅業方面取得的成就,表明中國青銅時代進入繁榮時期。此外,在紡織、醫學、交通、天文等方面,也都取得不小成就。武丁開創的盛世局面,為商代晚期社會生產的發展乃至西周文明的繁盛,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武丁死后,他開創的太平盛世,沒能長久延續下去。祖庚、祖甲以后諸王,特別是帝乙帝辛時期,國內矛盾十分尖銳,東南方的諸侯起來反叛。
面對這種情況,商王帝辛(紂)少年英勇,派部下向東征討萊夷,自己攻打南方九苗,將商的勢力延伸到了東海和長江流域,但是其連年的征戰,極大消耗了國力,進一步激化了國內矛盾,國內兵力空虛,使其對西北的控制下降,給了周以可趁之機。
夏人原屬于西羌集團;商人源于東夷集團,起初臣屬于夏;周人興起于西北,屬于戎狄集團,先后為夏商西部的方國;這三者之間曾經存在長期獨立并存關系。在周武王時,周起兵攻商,商王帝辛(紂)倉促間只能以奴隸為軍抵御周人,結果,商王的軍隊毫無斗志,“前徒倒戈”,牧野一戰,“血流浮杵”,國內商軍盡墨,帝辛逃到鹿臺自焚而死。商王朝就此滅亡,周王朝建立。
商末周初封神大戰的時候,封平和化龍后的龍族的兩個龍被通天教主煉成金蛟剪,送給了三霄娘娘。
三霄娘娘為云霄娘娘、碧霄娘娘和瓊霄娘娘的合稱。
她們是截教掌教通天教主門下弟子,截教外門大弟子趙公明的妹妹兼師妹。四兄妹為截教外門四大首席弟子。
云霄娘娘,又稱云霄仙子,師從通天教主,三霄娘娘中排行老大,為人善良,早在開天辟地前就已經成就道行,在三仙島上化形,與兩個妹妹瓊霄娘娘、碧霄娘娘一同住在三仙島上修煉。已斬盡三尸,拋盡六氣,法力高強。連闡教副教主燃燈道人都不敢欺忤于她。其九曲黃河陣更是威力無比,需道德天尊和元始天尊二圣聯手才能破解。過著與世無爭的生活,坐騎為神鳥青鸞,持有強大法寶混元金斗、金蛟剪。
瓊霄娘娘,又稱瓊霄仙子,師從通天教主,為人善良,法力高強,三霄娘娘中排行老二。有姐妹云霄娘娘、碧霄娘娘。
云霄,瓊霄,碧霄三姐妹為了替兄長趙公明報仇,布下九曲黃河陣,拿了昆侖十二金仙。
后來此陣為老子和元始天尊所破,云霄被太上老君用乾坤圖裹去,鎮壓在麒麟崖下,瓊霄被元始天尊用三寶玉如意擊中天靈而亡,碧霄被元始天尊用寶盒化為血水而亡。封為“感應隨世仙姑正神(又稱感應隨世三仙姑)”。
小主,這個章節后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后面更精彩!
卻說天庭的瑤池仙境乃是西王母娘娘楊回的居住的所在。
西王母又叫做金母娘娘,乃是女仙之首領,負責統領天下女仙,與東王公為同理仙家之職。東王公負責統領男仙,世間之人,若有成仙得道者,男者先拜東王公大帝,女者則須拜西王母娘娘。然后是拜玉皇大帝,最后是至圣真仙拜玉清元始天尊。
在這瑤池仙境之中,有仙山奇島,仙島之上都種滿了色彩艷麗、斑斕各異的奇花異草。
瑤池仙境之中有一口巨大的水池,這個大水池在王母娘娘的仙境的中心,名為瑤池。這個叫瑤池的池子,方圓幾百里廣大,里面的池水里養育種植了許許多多的仙草仙花。
因為這個水池吸收了天地靈氣,有千萬百年,而在池子里聚滿這些圣水,是以為池,名喚做“瑤池”。
因為池水的范圍廣大,故名以瑤池喚此天宮仙境。
且說西王母娘娘在瑤池仙境之中養著四只神獸,它們分別是:三足離朱鳥,吐寶金蟾和太陰玉兔,以及九尾白狐。
九尾白狐修行有千年,西王母娘娘對她格外寵愛。
九尾白狐雖然是瑤池仙境的神獸,但是畢竟只是天庭的畜牲之類,為此下凡投胎轉世,修煉成仙,位列仙班,成為王母娘娘身邊的玉女。
又說蓬萊島的紫霞山山上有一只修煉多年的仙鶴,這仙鶴后來時被壽星公南極仙翁收為弟子,賜法號朗風。
仙鶴童子因為犯錯被貶下凡,后來修煉成仙,位列仙班成為王母娘娘玉皇大帝身邊的金童子。仍然拜南極仙翁為師。
有一天,金童子跟隨師父南極仙翁去參加蟠桃盛會的時候遇見了九尾白狐轉世的玉女仙子,看見到了她,心里感覺有些不可思議。
金童子覺得眼前的玉女長的很美麗秀媚,說不出的美。
前世九尾狐的玉女被金童子童朗風這樣看著自己,胸口似乎不由得感覺得熱乎乎的,玉女撅著嘴,瞪著眼對金童子說道:“你這個人真是不禮貌,干什么死死地盯著我看,你是沒見過仙女嗎?仙境里的仙子那么多,為什么偏偏就盯著我看了,你真是少見多怪。”
金童子朗風聽見玉女這樣說自己,于是解釋說道:“對不起,因為沒有見過你,一時間好奇,所以看的時間久了,讓你心里不愉快,真的很抱歉呀。我一時看花了眼,我是玉皇大帝身邊的金童子,名字叫朗風,你又叫什么名字呢?”
玉女看見金童子向自己道歉,于是就禮貌地回答,道:“我叫明月,在瑤池仙境當王母娘娘的侍女。”
朗風和明月就在瑤池仙境的天宮的宮門外面談話著。不一會,蟠桃盛會的舉辦時間到了,玉女連忙告別金童子,說自己要回去瑤池宮殿聽王母娘娘的吩咐。而金童子也告別了玉女。
而在瑤池大殿之上,壽星公南極仙翁向西王母娘娘進獻生長了五千年的的九葉靈芝仙草,西王母娘娘見之,心甚歡喜,于是令玉女把籃子里的仙桃,挑出來,讓玉女拿著蟠桃向南極仙翁送過去。王母娘娘賜給了南極仙翁的是一枚六千年成熟的蟠桃。
壽星公南極仙翁施禮謝恩。西王母娘娘在瑤池天宮舉辦的蟠桃盛會,而群仙之首的昊天金闕無上至尊自然妙有彌羅至真玉皇上帝也在瑤池中央的高座之上,而西王母娘娘則在其左邊。另一邊是東王公大帝,而他們頂上有元始天尊這些地位極高的神仙過來拜賀。
瑤池仙境下面的座下男左女右各路仙人神只,都各就各位,共同觀賞著仙娥彩女們演奏樂器、翩翩起舞。
其中有七仙女,一邊飛天散花,一邊舞蹈。瑤池之中又有持香的天人童子手里捧著燃的天寶香爐。各路仙山洞府的神仙們都紛紛來朝拜王母娘娘和其他大地位的神仙,好不熱鬧。
其中金童子也在瑤池之中,負責給各路仙家斟酒。
宴席間,玉皇大帝命金童向眾位仙家斟酒。
當金童子斟酒到華陽真人王玄甫面前的時候,金童不小心將琉璃杯掉在了臺階之前前,琉璃杯摔了個粉碎。
這個時候,玉女看見金童神色慌張的樣子,玉女為了安慰金童子,于是淺淺地的對金童微微地笑了一下。
可玉女這一笑卻惹出事情來,金童子知道玉女好心安慰自己,于是也點頭微笑了一下,可是金童玉女的這個舉動被昊天玉皇大帝看見了,玉皇大帝認為金童和玉女是動了思凡之心,于是勃然大怒,言道:“此瑤池蟠桃盛會,寶殿之上豈容你倆動思凡之心?守門天將,將金童玉女帶下去打入天牢!令其二人每日受雷劈電擊之刑。”
這個時候,東華真人王玄甫見狀,為金童玉女他們求情,說道:“天道慈悲,無為而治,懇請昊天高上玉帝慈悲憐憫,金童玉女他們只是打碎杯子,互相安慰微笑而已,讓他們受這樣的懲罰,會不會太重了?還請玉帝慈悲,今天是蟠桃盛會,也不要因此傷了天庭的祥和之氣。”
玉皇大帝聞言,摸了摸自己的胡子,言道:“既然東華上仙為他們求情,那就將金童玉女交給執法天神楊戩他們,讓楊戩把他們帶到斷仙臺上,剔除他們的仙骨,挑掉他們的靈筋,把金童玉女打入凡間,受輪回之苦。”
這個時候,王母娘娘接著說道:“讓金童玉女七世苦戀,不能成為夫妻,不能圓滿其感情。”
之后玉皇大帝就駕著用九條五彩金龍拉的車輦,返回了昊天金閥彌羅天宮之處去了。蟠桃盛會舉辦了一段時間,王母娘娘就讓各路仙家各自返回各自的去處了。
卻說執法二郎神楊戩奉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之命押解金童和玉女來到了剔仙臺,讓九天監生司天神把金童玉女在人間出生時間的的事情記錄在案冊。然后王母娘娘又讓月老神君安排金童玉女七生七世的苦戀情節。
而金童和玉女被剔除了仙骨之后,就被二郎神楊戩派人把他們送到幽冥地府之中,然后由閻羅王讓金童玉女輪回轉世去了。
喜歡濟公傳奇請大家收藏:(www.csw888.com)濟公傳奇(絲襪小說網)更新速度全網最快。